学习动态
十地探访!经济日报推出新质生产力系列调研
时间:2024-03-20 来源: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 浏览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深刻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
新质生产力在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表现引人瞩目。“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定为今年政府工作首项任务,多个省份也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重点工作,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为展现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经济日报》推出新质生产力系列调研,实地探访北京、新疆、上海、天津、安徽、重庆、广东、江苏、浙江、陕西等10个省(区、市),一起来看↓
1、北京发挥优势逐新而行
在拥有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金字招牌”的北京市海淀区,当前最火爆的产业当属人工智能(AI)大模型。海淀区高校、科研机构遍布,集聚相关企业近千家,占北京市三分之二、全国的六分之一……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坚实的产业基础,这里正围绕基础软硬件设施、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要占先发展,这是未来最核心的产业方向。”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何建吾告诉记者,将从算力、数据、算法、框架、场景应用等多方面发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从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栈国产化产业链。
在以原创引领、前沿交叉、颠覆性为特点的未来产业中,北京不只有AI大模型这一颗明星。2023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印发,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6个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2、新疆资源开发利用迈向高端化精细化
在新疆,前沿技术应用正支撑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统计显示,新疆聚焦油气、煤炭、矿产等特色优势产业,2023年共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26项,推动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同步迈向高端化精细化。
如今,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迈入8000米级超深油气规模开发新阶段。“钻井深度不断加深,带来很多挑战。”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钻井工艺高级专家李宁说,他们持续攻关“深地极限”,解放了一批超深油气藏,确保油气产量稳步提升。
在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中,新疆油气资源加速“裂变”,正从燃料变身为原料、材料、终端产品。2023年,全国最大天然气制乙二醇项目在新疆投产,所产聚酯级乙二醇可作为短纤原料、长丝原料等,打通了化工与纺织产业中间环节,实现了油气生产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优势叠加、耦合发展。
3、上海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离港出海开启商业运营、国产大型客机C919和ARJ21支线飞机首次亮相新加坡航展……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竞争新挑战,上海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含量,在上海经济中分量很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全市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达4.72万亿元。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增长17.2%。
数据的背后是上海长期注重科技创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锻造新动能,布局新赛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说:“科技创新是上海发挥排头兵、先行者作用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中心对其他4个中心的核心能级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4、天津发挥优势培育创新沃土
今年以来,津沽大地科技创新热潮涌动。为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市深挖科教资源、培育创新沃土,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023年,天津市集成电路、车联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产业链的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9%,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4%、14.2%。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的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厅,拇指大小的芯片给参观者带来震撼:小小的芯片布局了数十亿个晶体管,难度相当于在头发直径十万分之一大小的地基上盖大楼。
截至2023年底,天津市的雏鹰、瞪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达6230家、460家、343家,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表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天津正加快构建“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产业支撑。
5、安徽力推产业攀高向新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近年来,安徽产业不断向高处攀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四成,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安徽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新引擎。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安徽频频发力。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行业的重要分支,为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帮助工厂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位于芜湖市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科技公司。“我们培育了一条完整的机器人零部件产业链,通过跟产业链伙伴深度合作,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埃夫特公司董事长游玮说,我国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经过1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应用,逐步进入一些主流行业和高端应用场景。
6、重庆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
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里,每30秒下线一台新车;潼南区尼古拉科技产业研究院中,大容量纳米固态钠离子电池进入试生产阶段;梁平区赛美康公司GPP芯片生产项目正加速建设……行走在3月的巴渝大地,一幕幕火热升腾的制造业图景跃然眼前。
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从创新赋能、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重庆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去年我们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311项、‘卡脖子’技术问题60项。超级智能汽车平台SDA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重庆市科技局局长明炬说。
7、广东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近日,广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释放鲜明信号,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驱车行驶在广深高速,经过深圳、东莞、广州时,只见沿途密集的大科学装置、大实验室及技术创新中心,勾勒出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轮廓。岭南大地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正有力牵引相关产业链向着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广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认识早、行动快。展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郭跃文说。去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实现全国“七连冠”。
近日发布的《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显示,随着新质生产力全过程创新链逐步形成,广东新质产业链已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三大赛道形成较大竞争优势。
8、江苏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江苏紧扣科技创新要素,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内涵、夯实技术底座。开年以来,江苏各地持续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AI数字人老师“小北”的眼睛炯炯有神,左手跟真人一样筋骨分明。硅基智能创始人兼CEO司马华鹏表示,通过AI算法,只需要几分钟的真人视频,经过快速训练,就可生成逼真的数字人。
如今,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长三角中心“生根发芽”,中国(南京)智谷、中国(南京)软件园初具规模,南京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蓬勃发展,以亿嘉和、小视科技、埃斯顿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工智能企业正在南京加速成长。
9、浙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
之江大地,创新潮涌。浙江各地纷纷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竞逐发展新赛道。杭州萧山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浙北德清依托地理信息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地理信息与车联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浙南台州高标准投入通用航空产业……
绍兴市柯桥区是一座建在“布”上的城市,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销售网遍布192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柯桥没有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纺织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走进位于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印染车间,工人只需操纵几个按键,布匹立即被吸入染缸。迎丰科技公司信息部经理陈尧宏介绍,染料配比、打料、出缸等程序都可由机缸接收系统指令自动完成。
10、陕西迭代升级科技创新强引擎
先进光子器件创新平台正式运营、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成投运、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成投产、“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开园……近年来,陕西省深掘科教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一批超前谋划的新质生产力“种苗”茁壮成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最大增量”。
以深化改革举措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是陕西释放创新活力的突破口。2022年,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缺钱转”“不想转”“不敢转”等体制机制难题,陕西出台措施,针对长期制约成果转化效能的职务成果权属、人才激励和科研团队出资等问题精准施策。
围绕我国中高端传感器遭遇的技术难题,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罗剑科研团队几年前研制出的薄膜铂电阻,相比国外同等产品可降低20%生产成本。在陕西的政策激励下,罗剑团队将这项技术落地转化,注册成立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
(记者/杨学聪 韩秉志 乔文汇 李治国 商瑞 周琳 梁睿 李思隐 吴陆牧 柳文 薛海燕 蒋波 郑杨 张毅)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