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时间:2024-03-20 来源: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 浏览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知识和信息为要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是指高质量的生产力。这种高质量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做到形成绿色生产力。
当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如火如荼。
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3.05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9.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将达到2.55%,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6.5万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14.5%。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涌现出很多引领创新发展的企业。中国各地区也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新增长引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设立10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未来产业人才。
在制度环境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二是要素配置效率还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由于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隐患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四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五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影响创新活力和效率。
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要锚定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为导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勇闯新赛道。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着力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体来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人才引育和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刘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