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智慧剧场的探索与实践:国外老牌剧场对数字技术态度审慎,国家大剧院等引领剧场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5-01-15 来源:艺科资讯 浏览量:
来源 | 艺科资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了战略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剧场艺术、舞台艺术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智慧剧场的建设已成为新剧场建设及老剧场数字化升级的新方向,这标志着剧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定义和范围
“智慧剧场”作为行业发展趋势,目前缺乏权威的定义。本研究组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调研和文献综述,提出“智慧剧场”指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剧场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立起互联、共享、智能的文娱演艺环境,最终形成运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创新型剧院模式。
本部分研究报告所涉及的智慧剧场范畴主要涵盖演艺拓展与剧场管理两大领域,其中演艺拓展包括新体感AR/VR/XR演艺、多视角直播、虚拟装置与舞台、线上数字艺术资源以及线上艺术产品开发,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和观众体验。剧场管理则涵盖智能楼宇、安防、消防、照明控制、能源计量与控制、门禁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确保剧场运营的智能化和高效性。此外还包括智慧停车场、在线票务、自助安检与票检、线上商城等服务,以及通过智慧宣发、用户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统计和营销决策辅助来优化剧场运营。
2 年度发展现状
国际现状
国外剧场在数字技术与剧场舞台艺术的结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较为多元。英国国家剧院的"NT Live"项目利用多机位和高清影像技术,将舞台剧转播至全球电影院和艺术场馆。许多知名剧院通过打造线上平台、虚拟剧场或沉浸式剧场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2022年,英国皇家歌剧院正式启用线上平台,为观众提供了精彩演出佳作、幕后花絮、预告片、访谈和作品赏析。其创新歌剧《风浪骤起》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成功吸引了31%的新观众和68%的35岁以下观众。
阿根廷科隆剧院于2023年入驻在线元宇宙平台Decentraland。用户可用虚拟人物形象在元宇宙世界中畅游科隆剧院。
许多国家将剧场管理服务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以提高演出管理效率和信息服务便捷性。例如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它运用射频识别追踪技术实现舞美实时管理。
MSG Sphere是2023年建成的全球最大球形剧场,以其54000平方米的可编程LED外立面和15000平方米的16K分辨率全景LED中央舞台著称。剧场还配备了振动反馈座椅和波束成形音频系统,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成为智慧剧场发展的新里程碑。
综上,虽然不同国家的剧场在智慧化方面均有所探索和建树,但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老牌知名剧院,它们往往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与数字化结合的探索和实践,距离全面数字化改造,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剧场尚有距离。而传统剧场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和经验积累也让部分艺术家对数字技术的引入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国内现状
自2019年《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文化和旅游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促进5G、虚拟现实、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培育新型业态。在政策引领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剧场在智慧化转型升级方面不乏前沿探索和成功案例。
国内剧院正积极探索“云剧场”模式。例如广州大剧院于2020年9月携手华为打造“5G智慧剧院”,结合线下线上演艺,创新艺术形式,提供丰富的观演体验。中国国家话剧院建立了“5G智慧剧场——国话先锋智慧剧场”,采用多视角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观演选择。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上春》通过“线下演出+线上演播”模式,利用360度视角、子弹时间等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创新。国家大剧院在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采用了AVS3编码技术和8K激光投影机,实现奥运史上首次8K超高清直播,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其次,许多传统剧场正在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运营服务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如杭州大剧院的“数字化智慧剧场”系统已发展到5.0版本,拥有近40万注册会员,从选座到订票,从智慧停车到检票入座,都可以在小程序上轻松实现。江苏大剧院推出官方手机应用,提供票务服务,推荐热门节目,用户可以轻松管理订单、兑换积分、购买商品,同时享受停车缴费、全景导览和党建信息等便捷功能。
智慧剧场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腾讯和清华同方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华为不断引入创新技术如多视角、8K VR、裸眼3D、骨骼跟踪和6Dof视频,为智慧剧场提供技术赋能。清华同方则开发了"舞台艺术创作和舞美编排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艺术数字化和数据可视化,打造多媒体交互资源中心。此外,清华同方推出的"剧院智能管家"一体化平台,旨在提供未来剧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智慧剧场的发展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和学术研究。例如江苏大剧院的智慧剧院信息化相关接口标准于2018年通过了江苏省质监局的地方标准申请。2019年《江苏大剧院舞台演出工艺与智慧剧场设计》一书完成并出版。由此可见,智慧剧场建设正在走向体系化、规范化、学科化。
1)国家大剧院
第一,打造数字文化传播平台:推出了包括线上演出、艺术微课堂、经典艺术讲堂和线上艺术展览在内的多种线上艺术产品,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剧院推动“线上+线下”双演模式,并配备了“8K+5G”超高清视频转播车,将超高清视频技术应用于艺术传播。
第二,进行智慧化安防管理:推出智慧人行通道系统,整合了智能人行通道闸和测温人脸识别终端等技术,实现了刷脸通行的智慧体验。该系统与安防系统联动,区分观众和员工通道。
第三,搭建台湖舞美数字平台:于2021年9月,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正式发布。平台包括“一库一平台一中心”:即舞美资源数字化管理库、舞美资源展示交流平台、舞美资源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中心。
第四,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2023年11月正式揭幕,与30余家国际艺术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60余家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国内外同行间的沟通交流,推进剧场智慧化转型升级。
2)广州大剧院
第一,推动线上演出内容生产及生态建设:携手多方建设“5G智慧剧院”,并依托新媒体全力组织线上演出活动。此外,还与广州联通合作设置5G+VR慢直播,打造24小时360度全景观光平台,全球用户可以通过沃视频、微信直播号等手机端自主选择观看角度。
第二,将高新技术引入剧目生产创作流程:如在《舞蹈风暴》中使用360度超高清摄像机和VR技术,让观众能自由选择视角并享受沉浸式体验。广州芭蕾舞团的 《天鹅湖》《唐吉坷德》片段等演出,在视频实时合成、渲染、分发技术的处理下,让观众通过指尖滑动屏幕以旋转视角进行观看。通过多屏多视角录制的Blue Dream室内乐团《致克劳德探戈&自由探戈》则可以切换画面,选择表演的乐器,观看演奏指法、演员表情等细节。
3)江苏大剧院
第一,“智慧剧场”概念专业化:江苏大剧院实施的“智慧剧院”系统,基于“1朵云、2张网、3个平台、4套系统”的架构,旨在提供5A级智能化服务。该系统利用云计算整合信息化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剧院内的沟通与交互,并利用视频网络平台进行视频分析和人流统计。同时,依托安全和大数据平台,分析数据,挖掘O2O模式的商业价值。系统覆盖服务、管理、营销和决策支持,实现智能评估和告警。通过“互联网+”模式,确保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便捷地获取剧院服务及增值服务。
第二,“智慧剧院”APP建设落地:剧院的“智慧剧院”APP使得核心业务移动化,包括品牌展示、演出资讯、观众互动,并通过预售和团购集中用户需求。该APP支持在线选座购票、电子检票、车牌识别、支付停车费以及智能化导航。
第三,相关文献和标准积累:剧院申请了智慧剧院信息化相关的接口地方标准,同时基于智慧剧场已完成10项软件著作权的申请、1项专利发明的申请。2019年出版《江苏大剧院舞台演出工艺与智慧剧场设计》一书,在智慧剧场建设体系化、规范化、学科化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4)英国国家剧院-数字研发实验室
英国国家剧院数字研发实验室致力于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应用于戏剧和表演艺术。剧院近期推出了一部创新作品——《拉近我距离》(Draw Me Close),该作品融合了虚拟现实与惯性动作捕捉技术,观众佩戴的HTC Vive Pro头显由五个摄像机实时跟踪。在表演过程中,观众需佩戴头显,而扮演母亲的女演员 则需穿着Xsens动作捕捉套装和Vive跟踪器进行空间定位。通过VR头显,使得观众能够沉浸在故事环境中,感受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除了研究项目,数字研发实验室还通过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和展览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全球的戏剧工作者和技术专家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促进了业界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5)芬兰国家歌剧院-扩展现实舞美设计平台
芬兰国家歌剧院搭建并持续完善了“XR Stage Design platform(扩展现实舞美设计平台)”用于设计者在线创作,该平台能够在虚拟和混合现实中实现高效协作的舞台设计流程。通过对真实舞台进行扫描和建模,创建了拟真的3D虚拟舞台副本,然后将模型导入虚拟游戏引擎,用户就可以借助VR眼镜,或通过电脑端、移动设备端登上舞台进行戏剧设计创作。实现整个演出的设计过程:包括灯光设计、视频投影、布景设计。
基于此平台,芬兰国家歌剧院在2023年1月27日成功首演了《图兰朵》,这是全球所有歌剧院中使用XR技术的第一部歌剧作品。通过虚拟创作,该剧创作过程降低了材料和劳动成本,减少了1500小时的创作时间,节约了至少7万5千欧元的制作成本,同时提升了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排练效率。
6)悉尼歌剧院-数字化运营
悉尼歌剧院结合大数据计算技术,开发了新的票务数据库系统。在该系统中,后台依据剧院演出剧目的名称、描述、制作日期和座位成本作为该系统的评价分类。在展示页面,该系统展示了剧目的演出时间和地点名称、邮政编码、剧场容量和描述等基本信息。此外,剧院还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观众提供观演服务与票价关系演示图。
于2016年,悉尼歌剧院与数码传媒软体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开发虚拟导览系统。如今,观众和游客通过网站、邮件、移动应用以及社交渠道可以更灵活,更有效地进行互动。
此外,悉尼歌剧院通过分析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途径获得用户信息,进行分析数据、了解客户偏好、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安排演出和策划活动,真正实现了和市场的“无缝对接”,对演出受众进行精准定位,精准营销。
趋势和挑战
(一)发展趋势
未来剧场数字化转型发展主要方向:一是将第三方科技企业引入剧场建设或改造进程,成为剧场数字化转型的强有力技术保障;二是基于线上云剧场的搭建来开展的“云演艺”模式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已经成为推动剧场发展的新引擎;三是三维实时创作剧场将极大改变剧目创作模式和观众观演及体验模式,日益成为新型剧场模式探索的新方向。
(二)问题和挑战
当前智慧剧场面临三大问题:首先,当前的技术发展尚不足以支撑智慧剧场的实际运营。其次,传统剧场管理服务模式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磨合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匹配、管理者智慧化意识不足、基层技术能力欠缺,以及智慧化项目顶层设计和落地难度大。最后,智慧剧场的定义和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信息建设各自为政,缺乏行业间资源共享,形成“数字孤岛”。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内外的合作和创新来共同解决。
(三)建议和思考
推动建立行业联盟,逐步统一对智慧剧场的认识。通过互访、调研、论坛等方式,转变剧场运营管理者观念、增强智慧化意识,提升基层员工技术水平,促进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
鼓励智慧剧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先行先试,落地示范。推广成熟的智慧剧场一体化解决方案,避免传统剧场走弯路。同时,推进“智慧剧场”专业化、学科化,推动形成智慧剧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培训教育体系。
加大剧场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倾斜力度。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可以制定明确政策和法规,为线上演艺提供申报渠道和资质审查,同时给予科技创新和试点剧场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参与智慧剧场建设。
(摘自《艺术科技年度发展报告•2023》“智慧剧场”篇,该篇原文约两万余字,原作者:李茜、姜立中、李国睿等,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