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话剧《烟火人间》舞台空间艺术表达的生活化

时间:2025-09-25  来源:《演艺科技》   浏览量:

       摘   要:话剧《烟火人间》以其独特的舞台美术设计,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岛里院,展现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动画卷。本文针对该剧舞台美术的写实设计,分析景片、道具、布景的创作过程,阐释现代舞台设计以细腻写实布景融合表演,传递戏剧情感的意义。

         0  序言

         舞台美术的发展历程与话剧的兴起紧密相连,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焦菊隐导演提到“戏剧的载体是演员,而演员的载体是舞台。”[1]优秀话剧作品的呈现一定不是仅依赖于某一方面的卓越表现,而是整个舞台艺术的精细呈现。

         作为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工程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扶持计划资助剧目、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的参演剧目,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以下简称:该剧)以里院十几户人家的生活变迁和时代发展为主线,谱写街坊四邻温情图鉴。该剧在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道具设计等方面打造了流变式里院空间。剧照见图1。

图1  话剧《烟火人间》展现里院的温情

         1  舞台结构:高度还原与多层空间构建

         该剧深度复刻了青岛里院的邻里生活图鉴,将人间大爱与温情隐匿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向阳院”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社会变迁的跌宕轨迹。从里院缩影中,回顾青岛这座东方港口城市在历史长河的浩渺波澜中经历的沧桑巨变与蓬勃兴盛,让观众得以窥见这座城市往昔的峥嵘岁月,引领他们共同感受人民在历史浪潮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该剧舞台美术设计基于现代审美视角,旨在追寻一种返璞归真的怀旧美学,运用写实的贴近生活的细腻表现手法与贴切的时空流转的呈现方式,深情演绎着“人世间温情脉脉”的核心主题,让每一幕都洋溢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温度。

         在舞美创作之初,为精准、细腻地呈现“里院”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意义,首先对青岛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度解读与探源。里式建筑(即里弄住宅)是我国近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建筑形式,最早出现于上海地区,且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武汉里分、上海里弄、青岛里院等。[2]在近代城市浪潮中,青岛早期的里院建筑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自发形成在地衍生类型,属于近代中国里式建筑大类中的分支,是青岛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诠释。里院主要是清末民初德国占据青岛时期所建,为适应德国殖民者制定的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住宅条例,催生了这一融合中西特性的建筑形式。后又因青岛百姓长期居住而不断改建修补,变迁的痕迹见证了青岛的辉煌与式微、跌宕与更替。某里院实景见图2。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生动叙述者,也是戏剧情节展开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深刻阐释着故事背后的时代风貌与情感脉络。所以,该剧舞美设计的样式、材质均以建筑原型为参考,房屋的置景结构选用西式栏杆和灰色水泥摹拟居住痕迹,多遍点刷做旧,洒水、喷火、烤烫出机理,表现出里院细腻的历史质感。同时,借助舞美艺术化处理将里院“红瓦绿树”的标志元素增强对比性,利用斑驳的锈红色瓦片引发观众的回忆与怀旧之情。

图2 里院实景

         舞台空间实施了多层次划分,根据里院原有结构进行戏剧化处理,将舞台进行水平、垂直分割,划分出几家重要人户演区并展现出前后错落的纵深视觉效果。同时增加舞台空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空间能够承载里院居民的繁杂与热闹,让人物能够充分融入这一精心构建的场景之中,将戏剧内在的情感力量以更加饱满和立体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舞台设计效果见图3。

图3 话剧《烟火人间》舞台设计效果图

         2  转台: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性

         该剧的故事内容横跨了二十年,要将剧情时空体现在舞台,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处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并化解剧情时空与舞台时空之间的冲突。表演必须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展开,这种局限性促使戏剧必须为观众构建一个既“真实”又便于调整的舞台场景。其中转台的运用就是一种解决舞台时空与故事时空矛盾的有效方法 [3]。转台的生命力、表现力在于它的旋转可变换、扩大、丰富场景结构,让时空变换更加流畅。在流转中,赋予舞台动静交织的鲜明韵律感,使舞台活动与时空布局均能和谐地融入戏剧独特的节奏脉络之中,确保节奏形态的鲜明与表现的内容精确完美融合。转台不仅满足了快速、顺畅的换景需求,还使里院几户人家既能各自成为独立的场景,又能融入大院全景,组成一个功能性颇强的“大院家庭”。在转台的旋转中转出里院生活的锅碗瓢盆、酸甜苦辣。通过真实性空间流动还原生活化的故事,强化剧本的情感立意,加深了艺术表现的动态细腻层次感。转台的三次全周旋转精妙地映射了戏剧冲突的逐步深化。

         第一次旋转为过年“喜事”。挨家挨户的过年场景通过转台360°旋转,以影视长镜头之细腻笔触缓缓铺陈开一幅幅传统年味的绚烂画卷。先是以切片形式逐一展现各家各户温馨之景:秦爷爷给小蛤蜊尝白酒;院外树下孩童嬉戏放烟花;燕子家与刘奶奶团聚庆新年。流动式点亮了久违的经典而又平凡的年俗,引领观众以旁观者的视角,品味每户人家不同的亲情纽带,引发自身对往昔新年之韵的回味。而后,视点回到院外大场景,围院间,人们从各家走出,孩童笑语盈盈,烟花绽放如繁星点点,在雪花飞舞的舞台将春节的欢愉,喜气洋洋推至高潮。见图4。

图4 过年时里院的热闹场景

         第二次旋转是意外的“白事”。秦伯伯辞世,伴随着绵绵的话外音渐歇,转台在流动中呈现里院的变化。春去秋来,时间如水流逝,不受任何事物的阻碍而停顿,生活始终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燕子独自在家进行项目的设计和计算,小蛤蜊课桌前学习,院子里的一切看似依旧,却在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变迁。转台以无声之语诉说了生活的本质。日子并非一蹴而就的沉闷,而是随着风起风落,随着雨淋雨停。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幸福与遗憾都藏匿在日常的琐碎之中。见图5。

图5 秦伯伯辞世

         最后一次旋转是剧终时的回忆。居民搬迁离开里院,里院的每一细微之处都被捕捉,将此记忆进行封存。秦伯伯与小蛤蜊、胡主任、刘奶奶、燕子与吉祥、杨师傅与孙进义……至此,里院的故事完成了浓缩回放。底色温柔的逆光之下,里院被照射得金光莹莹,邻里的不舍与温情通过光影的结合,仿佛一幅细腻丰富的油画,色彩饱满而深沉,深深烙印在青岛人民的心田,成为永恒的记忆篇章。见图6。

图6 剧终时的回忆

         在转台的聚焦与辐射下,演员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聚会,他们共同构成了聚会的中心。舞台的旋转设计,使得这场聚会的氛围能够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犹如宴会桌上缓缓转动的餐盘,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逐一呈现到观众的面前。此外,聚焦作用不仅限于单一的观赏视角,它更深层次地体现在通过特定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入聚焦与凸显。随着人物的精彩演绎,这种聚焦的力量就像微风拂过静谧的湖面,激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真挚朴实的情感在舞台上凝聚、蒸腾、弥散。舞台空间与人物形象紧密融合,彼此间仿佛共享着生命的脉动,演员们的表演如里院中真实生活的居民一般,让观众在观赏中不由自主地追溯起那个时代的温情与记忆,唤醒了内心深处那段努力向阳而生、不懈奋斗的历程。

         3  道具的真实塑造:细节呈现生活质感

         时代发展的脚步也巧心藏于各个精致、细腻的道具之中。譬如,剧幕初起及后续情节中巧妙融入“鹰轮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金鹿牌”自行车等等具有时代标志的产品,不仅勾勒出往昔岁月的轮廓,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见证了收录机逐步取代收音机,继而又被电视机所替代的历史进程。往昔被誉为“三转一响”的家庭大件物品,承载着青岛这座城市成长的记忆,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遗存,更是精神情感的寄托。全剧的道具除还原了这些“经典的青岛记忆元素”,并在细节之处追求整体戏剧生活化的处理,选用具有生活质感的道具或者直接取用生活中真实的用品,在经过反复的做旧与雕琢,力求还原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真实生活质感。例如,舞台上出现的煤炉子、水缸、搪瓷盆、大衣橱等日常用品,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黑白电视机、386电脑等电子产品,都是以实物为基础改造的道具。

         舞台方寸间,无一舞台道具或装置是孤立存在的表现元素。相反,它们均被巧妙地嵌入特定且具象的舞台表演语境之中,道具通过与演员表演行为的紧密配合,不仅赋予了人物鲜明的表现力和蓬勃的生命力,更在物品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形成关联,从而实现了舞台艺术效果的最佳化。杨老十作为院内敬仰劳模精神的典范,家中整洁朴素,装饰风格是其人格的外化。秦爷爷孤僻怪异,家中堆满了废品和各样暖壶,以及一件古怪突兀的旗袍,同样展示了他的职业、性格、生活习惯。燕子与吉祥这对新时代青年的家,则洋溢着青春奋斗的气息,家中随处可见的建筑图纸,不仅是他们职业身份的直接展现,更是他们携手并进、共同追逐梦想的生活见证。

         道具与人物生活的契合,也让舞台化身为真实生活场景。煤炉的袅袅炊烟、古朴瓷盆的斑驳光影、茶缸里残留的淡淡茶香,是虽不富裕却温情满满的岁月痕迹,处处彰显着人物个性与时代特征的交融。舞台前区的公共水池,作为表现邻里关系、推进剧情的重要支点,承载着烟火气与家常味。水池正反两排的水龙头做旧肌理也非常真实,水池内部设置了简单的供排水装置,可以真实地出水排水。水池台沿上点缀的零星涂鸦,是院内孩童成长留下的印记,不仅为单调的水池增添了几分活泼与趣味,更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并定格了生活场景中的代代成长的微妙变化。各式各样的椅子错落而置,新旧交错间透露出时间的痕迹与生活的温情,好坏并存中更添几分生活的真实与质朴。细腻入微的景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邻里间那份不分畛域、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每一处细节都洋溢着相互扶持与共同进退的温暖氛围。见图7。

图7 实物化道具呈现生活质感与细节

         4  舞台空间的生活化:真与爱的追求

         情境是人物情感与行动发生的背景和条件,对人物的性格塑造和行动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物会表现出独特的情感反应和行动方式。[4]因此,在戏剧创作中,必须精心设置情境,为人物的情感与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推动。该剧聚焦于凡人小事、描绘人间细腻温情,舞台中的每一处设计都要承载住对时代生活的探索以及对戏剧情感微澜的捕捉。

         舞美设计通过舞台造型模拟动态真实环境,实现了与表演内容的深度融合。不仅依靠叙事背景和道具等元素实现时空交叠,也借助多种多媒体、灯光等不同的舞美技术手段,增强艺术效果。进而让不同的符号、元素拥有更多的表现能力,实现引人入胜的表现效果,拓宽作品的叙事空间,拉伸舞台张力,共同再现出里院那份质朴而真挚的生活魅力。生活化的舞台场景,使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次移动、每一个动作都与舞台空间形成了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温情叙述;使艺术作品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让作品更加贴近人心,彰显出世间温情与爱的追求,赋予舞台艺术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里院镌刻着一个时代的永恒印记,饱含着人情的冷暖与世俗的温情。经过岁月的悠长积淀,唯有那寻常的市井生活才是最真切、最宝贵的。当戏剧的帷幕缓缓降下,步出剧场之时,愿你我这些平凡之人,仍能在平淡的人间烟火里,寻觅到生活的真谛所在。

         4  结语

         话剧《烟火人间》的舞台美术设计以其高度的写实性、多层次的空间构建和细腻的道具塑造,成功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岛里院生活。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现代舞台空间表现戏剧情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了空间与时代同步流动的设计理念。当今舞台艺术创作对视觉效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但仍需谨记视觉表达旨在传递文本内容。舞美设计应“因情置景”,确保每部作品独具特色,通过形象塑造传达意境,避免形式大于内容,追求视觉与内容的平衡,为观众带来既美观又深刻的舞台艺术作品。

(图文来源:《演艺科技》2025年第一期《浅析话剧<烟火人间>舞台空间艺术表达的生活化》常嘉怡,金   卅。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